河南省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7-04-27 来源:

为加快推进河南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河南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粮食行业信息化尤其电子政务、局域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等,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一定发展。通过建立粮食资源网,实现了省粮食局机关内部以及与局直属单位和18个省直辖市、10个省直管县之间的网络办公,省粮食局制发的各类非涉密公文、政务信息等文件材料实现了即时传输,局直属单位和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能够及时上报公文、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同时,省粮食局还通过接入河南省政府办公平台、河南省委电子政务内网以及国家发改委纵向网,保证了与上级部门和其他省直部门之间公文信息、涉密文件的安全传输,为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互动,真正发挥信息化对全省粮食流通事业的促进作用打下了基础。

20155月,经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专家评审,河南被列为“粮安工程”仓储智能化升级三个重点支持省份之一。该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5.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24亿元,省财政2亿元,各市县财政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1.4亿元),实施省粮食局“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和371个智能化粮库项目。

省粮食局“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为“4381”工程,即:打造四个中心 ─ 省局云数据中心、GIS服务中心、数据交换中心、调度监控中心;构建三个体系 ─ 标准规范体系、运维服务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八个系统 ─ 数字政务办公系统、仓储智能化管理系统、粮食交易管理系统、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粮油加工业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宏观调控监测预警系统、特殊业务管理系统;搭建一个平台 ─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内容包括网络及硬件设施建设、机房建设二个方面。

全省智能化粮库项目分四种类型建设,一类库建设包括无纸办公、业务管理、移动监管、粮食出入库系统、多功能粮情测控、智能气调、智能通风、智能安防、三维可视化、专家决策与分析系统、远程监管接口和中控室等;二类库建设包括无纸办公、业务管理、移动监管、粮食出入库系统、多功能粮情测控、智能通风、智能安防、三维可视化、专家决策与分析系统、远程监管接口和中控室等;三类库建设包括无纸办公、业务管理、粮食出入库系统、多功能粮情测控、智能安防、远程监管接口和中控室等;四类库建设包括业务管理、粮食出入库系统、安防监控、粮情测控、远程监管接口等。智能化粮库项目和省局“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建成联通后,可实现对粮库人、财、物和粮食购、销、存的全方位在线监测和全面风险管控。将大大提升我省粮食流通监管水平,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虽然我省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具备一定基础,但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现有办公自动化信息应用系统仅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公需要,业务工作缺乏相应的系统支持,办公自动化程度较低;各粮库硬件设备严重老化,软件系统相对落后,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没有互联互通,严重制约了监督管理效率;全省尚未建立统一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平台,不能实时掌握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及时做出反应;粮食应急网点数据库尚未建立,应急监测预警网络不完善,存在应急反应措施滞后的风险。

第二节  发展需求

“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是全面促进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的机遇期。新形势下,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需求将更加迫切:

一是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为进一步破解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不协调,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应急保障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构建涵盖粮食收购、储藏、加工、物流、消费等各个环节,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资源共享的行业信息化体系,提升粮食物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二是粮食宏观调控精准化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对全省粮食市场的把控牵引能力,提高各级储备粮的运行效率,服务国家和本地区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统计调查、市场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加强对粮食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破解粮食供应阶段性结构矛盾,健全目标价格形成机制,切实增强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三是粮食流通监管常态化的需要。为进一步增强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可靠,需要汇聚整合、开发利用大数据资源,完善和优化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质量监测、企业信用评价等覆盖粮食行业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提升粮食流通监管服务能力,为行业全面推行“双随机”监管提供支撑。

四是粮食企业经营高效化的需要。为进一步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活力,需要推动互联网与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粮食”行业发展新引擎,催生企业生产经营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企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增强粮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行业服务方式多元化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行业信息服务能力,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需要推动互联网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形成多样化的行业服务方式、内容和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提升服务能力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期间,是推动粮食行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是粮食流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为行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三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四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推动行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是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缺乏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建设方案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各地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基本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存在较大缺口。二是思想认识尚需提升。部分地区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抗拒心理,不能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管理和经营模式,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信息化建设不能有效支撑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三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待破解。部分地区信息化建设针对性不强,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度不够,业务流程优化、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不够,资源配置不科学,不能有效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四是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粮食流通环节信息感知的手段较少,导致部分信息采集处于手工阶段,人工干预多,信息采集时效性差。五是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全省少数粮库前期自主进行了部分信息化建设,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数据尚不能完全共享,“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影响跨部门和跨地区之间的业务协同。六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加强。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信息采集不全面,缺乏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建模,导致资源利用停留在数据统计层面,市场预警预测分析能力较低,对市场变化的应对缺乏科学分析。七是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亟待突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同粮食行业的核心业务结合不够紧密。适用于粮食行业的专用传感设备、自动处理设备、检测检验设备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很缺乏。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库存监管、物流信息平台、粮情监测预警等核心业务系统还有待完善。粮食烘干、输送、加工等设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与其它行业存在一定差距。八是粮食行业信息化专门人才急需培养。行业信息化高层次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和基层技能人才少,将会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粮食流通领域改革发展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提升粮食宏观调控水平、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能力、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确保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为目标,坚持需求主导,搞好顶层设计,按照国家粮食局仓储智能化升级暨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部署,坚持以粮库智能化升级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为指引,以数据采集和应用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业务深度融合为手段,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优化粮食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河南粮食行业信息化体系,力争实现省级储备粮储存库点智能化升级全覆盖,全面提升我省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协同共享、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即按照国家信息化战略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注重实效,是以提升粮食行业业务管理水平,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益为重点,突出粮食行业特色,注重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优先采用成熟、适用的信息技术,支撑整个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协同共享,是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全省统一的网络和应用平台,合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高效协同;保障安全,是有序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强化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确保粮食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安全可靠。

第三节  总体目标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利用、业务协同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信息服务水平更加高效。覆盖各级粮食管理部门和主要涉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建成,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行业信息化“智库”基本建成,信息化在粮食行业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省级粮食智能化管理平台,省级储备粮储存库点实现粮库智能化全覆盖。库存粮食数量、粮食质量、企业信用、政策性粮食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在线监管。前沿信息技术在行业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核心业务系统覆盖面显著扩大。数字政务、仓储智能化、粮食交易、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粮油加工业、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监测预警、特殊业务等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

——行业装备信息化水平显著改善。粮食储藏、物流、质检、加工等环节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在粮食智能干燥、粮食质量快速检测、粮情专用传感器、多参数粮情检测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粮食加工业与信息化加速融合,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明显提升。

——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建成覆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有粮食收储库点、粮食交易中心、重点联系粮食批发市场、重点粮油加工企业以及粮油应急配送中心的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网络,粮食信息感知手段日趋完善,信息采集渠道不断拓宽;建成完善的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行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明显增强。完成全省粮食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收购、仓储、物流、质量、加工、消费、交易等信息的汇聚和融合。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实现粮食行业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粮食大数据资源,实现对粮食宏观调控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行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更加高效。建成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方式更加多元,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依托粮食大数据资源,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专栏  指标体系

指标

2015

2018

2020

属性

一、行业管理水平

省级粮食智能化管理平台

-

建成

建成

约束性

市级粮食智能化管理平台(个)

-

18

18

约束性

二、核心业务覆盖率

政策性粮食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

50%

100%

预期性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平台采集率

-

30%

70%

预期性

三、基础设施水平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覆盖率

<10%

50%

80%以上

预期性

国有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数字化实验室覆盖率

<5%

20%

60%

预期性

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信息化改造覆盖率

<5%

25%

50%

预期性

重点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覆盖率

<15%

25%

50%

预期性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

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数量(项)

0

6

10

预期性

五、粮食大数据应用

省级粮食大数据中心

-

初步建成

建成

约束性

即时数据采集率

-

10%

40%

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