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2024年粮食生产加工环节损失调查报告
粮食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必需的生存要素,粮食加工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前粮食产业的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粮食生产到消费的跨越,最终能够提升粮食安全,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多个方面挑战,粮食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都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为了更好掌握2024年我市粮食生产加工环节损失情况,我们积极开展调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一度陷入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主食精细化”的饮食消费误区。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过度加工情况较多。根据调查,目前我市市场供应的精米占90%以上,细面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以大米为例,若适度加工,粳米出米率约为70%,籼米约为68%;若过度加工,每周增加一次抛光出米率约下降一个百分点。如果适度加工生产,出米率可提高3%至5%,一吨稻谷可增加30公斤至50公斤大米产量,以大米每公斤6元计,每吨可增加效益180元至300元。
随机调查我市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粮油加工企业30家,占比12.7%,其中大米加工企业26家,面粉加工企业4家。粮食综合损失量22107.8吨,综合损失率2.54%,较上一年下降0.13%。
二、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原因
(一)粮食贮藏不当
我市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存在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粮食加工产能小,规模弱,贮藏设备简陋,管理粗放以及稻谷缺乏综合利用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在⼀定程度上造成粮食的损失。
(二)粮食加工设施落后
我市粮食加工在加工工艺上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购买国际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较大浪费。例如,有些企业部分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精度难以精确控制,加工过程中存在过度碾磨等情况。
(三)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
粮食加工的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是稻壳分离这⼀简单过程,而且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多数粮油会产生多样的副产物,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出售产品主要是大米,大量生产的副产物被直接丢失或者作为初级饲料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损失浪费。
三、意见建议
(一)制定相关的粮食加工行业标准和政府标准
粮食加工行业由于标准不统⼀和标准落后,导致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脱离标准和偷工减料,进而导致部分的粮食由于加工标准不达标,最终被损失浪费。国家应制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的管控标准,联合相关的部门,制定粮食加工环节的限定标准,减少由于加工不合理而导致的粮食变质和营养不达标问题。粮食加工企业也应该制定自身的加工标准,来严格管控自身的加工环节。
(二)推动科技创新,改良加工环节
通过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淘汰落后的机械加工器具,改善加工工艺,通过高科技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技术,减少粮食加工环节的营养损失。通过加工环节技术的改进,推动粮食加工制品的分级化,满足市场多层次和多品种的需求。对于饲料工业用粮,要提高饲料用粮的转化率,升级粮食加工企业设施设备。对于工业用粮,要严格监管,有序引导生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畜争粮的情况。
(三)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由于粮食所涵盖的范围广、品种多,粮食加工后的副产物也多种多样,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粮食副产物出现,但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直得不到解决。因此应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资金对科研的经费的支撑,从而降低粮食加工副产物的损失。利用对粮食加工环节综合副产物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减少损失,而且在⼀定程度上延长了生产企业的产业链。
(四)培养粮食加工人才和粮食科研人才
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关乎到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严重度,⼤量粮食加工企业缺乏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加工人才,部分粮食加工企业由于⼈才缺失,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效率低、管理混乱。基于此,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建立自身的科研部分,通过培养自身的科研人才,推动粮食加工利用率的提升,促进粮食加工环节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与教育部门和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大学生就业,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入粮食加工企业,最终提升粮食加工环节的效率。